剑川石宝山:元代宝相寺,猴子占今朝
云南剑川县石保山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这里有三个看点:海居寺、宝相寺和石钟山石窟。
其中“宝相寺”在景区中间,它是元朝末年云南鹤庆县知府高隆开始修建的一座佛教密宗寺院,原名"祝延寺"。
这座寺院藏在密林深处,沿着一条石阶而上,便见周围“灵泉结乳,怪石嶙峋”,景色奇特。这座寺院完全是沿着峭壁修建,殿堂如同镶嵌在半山腰的悬崖上,寺阁亭台由栈道相连,所以又名“悬空寺”。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胆量与气魄,立于悬岩上的寺院建筑很巧妙,有效的利用了仅有的空间,似乎“弥勒龛”和“玉皇阁”都是凌空建造的。
在宝相寺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信仰与供奉的融合性,儒释道在一起了。
其实在云南还有很多这种三教并存,信仰互通的现象,一些寺院同时供奉释迦牟尼、真武大帝、玉皇大帝、还有供奉关公、财神爷,以及白族本土祖先等。
这即表现了当地群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多样性与宽容度,也说明各种教派其实带给人们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其信仰的主旨都是为了人民的基本利益。他们理应相处在一起,互相不冲突。
这里同样供奉着白族的祖先,这组欢乐的场面其实是遥远的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白族图腾金鸡在人们的帮助下战胜恶龙的故事(在白族人眼里龙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神圣),结果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载歌载舞庆祝。
白族的供奉也有自己特点,除了上香,还供奉鞋子,这让我好奇也让我感慨。
宝相寺虽是元代始建,但到了明代又重建,结果清代又给火烧,再重建。现在看到建筑基本都是后来的建筑。主体是清代的。我看到还在翻建大雄宝殿。
这尊弥勒佛让我有兴趣,他的形象同现在大肚弥勒佛有很多的不同,这种形象弥勒佛我还也是头次看到,但无法知道他的成像的具体年份了。
“现在佛”释迦牟尼与其“接班人”未来佛大肚弥勒也很少有并列在一起的。显然这是新建成的。
宝相寺给我的印象是古老、宽容又豁达,就如同祖居这里的白族同胞一样,不苟求于生活细节,但对未来充满向往向往。
陪同我的当地人李繁昌告诉我,宝相寺是每年石宝山歌会举办地,而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是当地白族群众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
到时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会赶来对歌。歌会上青年男女倾诉爱慕之情,而中老年男女表达思念之苦。以歌表达,以曲诉清,是白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他希望我到时能来看看。
一群猴子“进了”庙门,它们似乎很悠闲,肆意的晒着太阳,互相打闹着。
游客中有一家三口在休息吃东西,一个泼猴看在眼里悄悄的的潜了过去,乘其不备,把一个食品袋拎走了。
这家伙躲在一旁吃的津津有味。
更多的猴子涌来,原来是晚餐的时间到了。
我见宝相寺旁边有位老人正在喂猴子,就过去闲聊。他说自己姓尹,在这里喂猴子十几年了。
他现在每天要喂猴子两次玉米。每次80多斤。
说起喂猴子,他告诉我十几年前在寺里面做杂工,发现一些猴子吃不饱,特别是冬季找不到食物,饿的“面黄肌瘦”。饿猴们围着游人索要食物,还常常趁人不备,公然抢夺游人的包裹。他向有关部门反映,最后由旅游部门出资购买玉米,他负责喂养管理这些猴子。
结果猴子越来越多,现在这里有两大群猴子,一共六百多只。成为了宝相寺的一大景观,老尹成了真正的“猴王”,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他。
这里的猴子相比四川峨眉山的猴子要小巧、要理性和温顺得多(峨眉猴绝对是流氓猴),虽然也会趁人不备偷抢人们的包裹、食品,但还是对游人有畏惧感的,不敢靠人太近的,加上有固定食物投放它们就收敛多了。
但猴子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对于你包里的东西总要垂涎三尺的,所以来游玩一定要包裹背好,尽量不要露“富”,小猴子贼着呢,不一定在什么地方就盯上你了。
当然来宝相寺观猴子、喂猴子也是一大乐趣,看猴子在你面前索要、打斗、然后贪婪的吞咽也是蛮有意思的。
包里有几只棒棒糖,丢给他们,一下子都围拢过来了。
猴子聪明,很快剥去包装纸,但在具体吃法上又不明白了,它们无法想象人是怎么吃的,这点同我在云南野生动物园看到红毛猩猩“二毛”智商是没法比的,“二毛”完全掌握了人类文明吃法。
一只性急的老猴子直接咬爆了!
有几只刚出生的小猴子十分惹人怜爱,可惜没有什么可以拿给它们吃的。
宝相寺这座有着七百多年的古刹,现在成了猴子的乐园。
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吗?
但在宝相寺门口看到了一只孤单的猴子在吃草,身体瘦瘦,眼神怯怯,一副可怜相。李繁昌告诉我这个猴子是前几天人们放生的,它还无法融入那两个猴群,只能在外围游荡,不敢去投放点吃东西。
猴子的世界也是如此的规矩与复杂,但愿它也 有个好的结局。
【作者】:书影;微信:shuying-916 ;QQ:1154429719【微信公众号:sy916-】
此篇为《2016年滇行记》系列文章之九。2016年4-5月作者游走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文山、大理、丽江等地区,历时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