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天
Day 10 (10月14日) 改则→尼玛
天气:阴天,雨,雪
路况:依旧是全程搓板路,再加上下雪,阴天,能见度和路况就更差了,有些路段因为下雪变得松软,也会出现陷车的危险。
海拔:全程海拔4500+,中间会爬上二个5000左右的山口,全天海拔还算相对平稳,现在的我们对海拔已经无所畏惧了。
依旧要早起赶路,在西藏的日子里基本是不能睡懒觉的,也不要睡懒觉。因为早点出发能给自己留出更多记录美的时间,因为早点出发也可以让自己看到更美的景色。
在西藏,除了能领略沿途的风光,最大的感受的就变幻莫测的天气,出发没多久就开始乌云压顶,沿路的风景已经没有昨天那么的荒凉,一路奔驰在草原上,能看到的只有近处的山和脚下的路。。。10月的阿里已经到了入冬的节气,小朱的朋友拉了一波和我们一样的路线的游客,比我们晚几天出发,在进入阿里界的时候因为大雪封路被迫停滞了,这更让我感觉到上天是眷顾我们的。。。
当地的牧民在草原里放牧的景象永远显得那么的祥和,安逸,这个画面本身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一条干枯的河道。。。在雨季的时候这里的景象应该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有机会我会再来看看。。。
继续前行,不出所料的下起了雨。
西藏的雨季一般集中在每年的5-9月,降水量基本占了全年的80%以上,但是在藏北和阿里无人区的天气一般都变化莫测,所以在10月份还能看到降雨也不足为奇。
车子在一个检查站停下来,这里算是一个小村落,一个挺特别的地方,在这个小地方矗立着很多佛塔,佛塔下面有很大一片玛尼堆,上面有着各种动物的头颅角,我们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好像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朝拜活动,我很想记录下这一幕,但最后出于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还是放弃了。
短暂的停留过后我们继续前行,天越来越沉,温度骤降,车窗的雨水也结了冰。。这种因为气温骤降而使雨水瞬间结冰的景象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在路上遇见了一队车队,都是小朱的朋友,闲聊了三五分钟,继续上路。。。。
天气越来越恶劣,能见度也越来越差,大雪已经完全覆盖住地上的车轮子印。没点方向感的司机还真不一定能带好路。。。
黑毛的羊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规模的也是在西藏第一次见。。。。
继续前行, 天已经没有那么沉了,雪也停了,能见度也变好了。路上依然能看到藏野驴和我们赛跑。
已经依稀可以看到远方的雪山了。
这种阴沉沉的天空让人觉得很压抑,但是又觉得很神奇,放佛云层上面就是天堂!!
在西藏,最朴实,最能亲近大自然的恐怕就是这些牧民了,而当你与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清澈,为人是那么的友善,虽然我们没办法很顺畅的交流,但是一句扎西德勒,一个微笑,一次点头的示意都表达了我们对彼此的尊重,我拿出随行的一些零食给她,并示意能否为她拍张照,她微笑的冲我点点头,于是就有下面这张淳朴藏民的照片 ,也是这次阿里行程中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今天的行程,可以说就像在一个大的动物园里,各种藏区的动物在这里驰骋、翱翔
第 十 一 天
Day 11 (10月15日) ~尼玛县(Nyima County)~→班戈
天气:晴,多云
路况:全程砂石路,比去珠峰的路况好一些,但是还是有些颠簸。
海拔:全天的海拔比较平稳,基本都在4600左右,没有大起大落,现在这种海拔对我来说已经如履平地了
总的行程快接近尾声了,除了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高海拔,每天的作息时间也基本习惯了,依然是早早起来赶路,今天会看到很多高原湖景,也是“一错再错”最精彩的一天,早晨的天气不错,出发没多久就来到了达则错的边上。
~达则错(dagze-tso)~,又名达克次湖、达格济错,藏语意为虎顶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北纬31度49分~31度59分、东经87度25分~81度39分,羌塘高原北部。
达则错长21.1公里,最大宽16.9公里,平均宽11.60公里,面积244.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59米,水深31.7米,湖水湛蓝,湖心透明度达7.2米。东西两岸地势平缓开阔,南北岸则山体陡峭。湖岸上分布着多条非常明显的同心古岸堤,最高的一条高于现湖面90米,显示出达则错在冰河时期无论面积、水深均远甚于当前。
因为湖旁的沙土比较松软,车子只能停在比较远的地方,我们需要徒步走过去。当我走到湖旁的时候,眼前的景色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湛蓝的湖水就在面前,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一片涟漪,湖面上会偶尔飞过几只大鸟,四下无人,放佛这里就是自己的后花园。
藏羚羊:
行程越来越接近尾声,一路也算顺风顺水,想看到的,想感受到的,都看到和感受到了,唯独在看过的众多野生动物中没发现藏羚羊的身影,就在我感觉要带着遗憾离开的时候,上天又一次眷顾了我。。。
藏羚(Tibetan Antelope),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动物。藏羚多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甘肃、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群居。藏羚仅雄性有角,角黑色,基部近,长而略弯曲,前侧有棱状突起。躯干平直;四肢强健;尾短。体长约130-140厘米,角长约50-65厘米,体重约40-60千克。身体颜色以淡褐色为主,被毛致密,雄性面部棕黑色,头顶及耳白色,下颌,颈部下方,腹部及四肢内侧毛色浅。藏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植种国际濒危野生动物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
藏羚羊 和 藏原羚 最大的区别就是藏原羚无论公母,均长着一个白屁股,而藏羚羊没有,公藏羚羊脸是黑色的,两只角直而长,长达40公分以上,像在头上顶了两只长剑,而藏原羚公羊两只角短而弯,像两把镰刀。
能在西藏最后的行程中看到这么一群西藏的“神灵”,真是让我感到了上天的眷顾。。
记得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猎人捕杀藏羚羊,当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藏羚羊,正准备开枪捕杀的时候,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山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型,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上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藏羚羊现在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真的不要等到它们灭绝的时候才知道珍惜。当地人亦是如此,我们作为游客更是要保护这神圣土地上一草一木一生灵。
长在湖旁的杂草,一道隔离带把眼前的湖水一分为二,眼前的湖水清澈透明,远处的湖水与天辉映,湛蓝无比,远处的雪山,雪山上飘着朵朵白云,这美丽的景象给这一天的行程开了个好头。。达则错的美绝对可以排行在西藏最美湖泊的TOP 10 。。
离开了达则措,告别了藏羚羊,继续前行,眼前的景象依然是被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围绕着。
在西藏因为海拔高,日照强,所以会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盐碱地。。。
“一错再错”的行程从达则错开始,到班戈错结束,一路会经过吴如错,恰规错,错愕,色林错,这些高山湖景各有特色,但是看多了还是会有些审美疲劳,所以有些可以选择远观,有些可是近距离接触。
沿路来到了一个湖边,这个应该是在吴如错后面的恰规错。第一眼看到,没有觉得很美,也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湖边摆了很多玛尼堆,相对其他的名错,稍显朴素的恰规错反而显得安静了些许。。
玛尼堆,能落成这样不倒也是挺神奇的。。。
沿路会看到很多湖水的支流,最后都会汇聚到一个大湖中。。
~色林错(Selin tso)~:
(小贴士)色林错位于那曲地区尼玛县、申扎县、班戈县三县交界处,湖面海拔4544米,其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传说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贪婪的吞噬千万生灵,包括人和所有的禽兽,对于他的淫威,谁都束手无策。于是降妖伏魔的莲花生大师找到了色林,在莲花生大师的紧追下,色林逃到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大师命令色林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在湖中虔诚忏悔,不许残害水族,并把这个大湖命名为“色林错”,意为“色林魔鬼湖”
几乎所有的资料上都写着纳木错是西藏第一大湖,10年前也的确如此,然而2000~2010年间,色林错湖面急剧上升8.2米,湖面总体扩大656.64平方公里,增长幅度为39.4%,2005年雅根错与色林错连成一个整体。与色林错近10年湖面的快速上涨相比,纳木错的湖面上升趋势缓慢且平稳,截止2010年,色林错的面积为2323.6平方公里,一跃成为西藏第一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据科学家考证,色林错面积曾达到1万平方公里,后因气候变化,湖泊退缩,从中分离出格仁错、错鄂、雅个冬错、班戈错、吴如错、恰规错、孜桂错、越恰错。
有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当地牧民发现色林大魔鬼越来越强大,渐渐地把周围的湖泊都吞噬了,它们担心色林最终会吞噬掉自己赖以生存的牧场,于是请来高僧作法镇湖,结果作法失败了,高僧说色林大魔鬼的法力比他的更强大,因此没有办法,大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魔鬼湖越来越大。
为了能更全面的看到色林错,我们也算很拼的爬到了一个不算低的小山上,虽然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高海拔的环境,但是在如此高海拔的环境下爬上一座山头还是比较困难的,上去以后明显喘的厉害了。 站在高处看色林,他是如此的美丽,广阔。美到已经忘记上来的辛苦。色林错也绝对可以进入我心中的10大TPO 湖泊了。
站在山头看另外一边是另一个大湖,错额
蓝宝石的颜色像极了鬼湖拉昂错。。相对色林错的深蓝,我反倒更喜欢错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