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物换星移
那一夜江南春雨
再不是眼前朝夕
青山远黛
亦随烟波远去
我依旧记得那时心绪
怀念那情那景
……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北京前两天正下了一场雨,清晨的雨意和湿润让我想起十几天前在南方所遇的雨水,虽有相似,却大不相同。于是打算完成这篇游记。
我和阿寻此次的旅行几乎算得上说走就走,没有考虑太多,更没有所谓犹豫,也许,这就是我们所契合的生活方式。
我们此行实际上是古镇游,周庄,西塘,乌镇。于是第一站,我们前往“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亦是“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乘高铁从北京到达苏州,又坐客车前往昆山。沿路风景,从华北平原的晴空万里,一路变换,直到吴中地带的阴雨连绵。到达周庄的时候,天已黑,拖着行李到达客栈,我和阿寻一人点了一碗面,没有酒足,但也饭饱。沿着客栈前的一条小巷进入古镇,听说,水乡的夜景都会令人流连。
沿着临水小道走进周庄,看着沿水停放的乌篷船,安静的停靠。我和阿寻静赏着这一切,不觉江南雨夜的毛毛细雨洒落肩头。
河道的拐角有一家客栈,店家的灯火把沿岸点亮成了流光一般,我们驻足,惊叹着江南水乡第一夜的华美。窄小的青石路另一侧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店,通常是一些当地人开的小吃铺,卖着青团子,搅搅糖,袜底酥等一类食物,令人感觉一瞬间,仿佛时光倒流。
阿寻执意要买青团子,因为颜色太诱人。于是老板用一次性的塑料碗给我们装起来。阿寻一接过,却把它们都掉在了地上,粘满灰尘,嘴里嘟囔着抱怨了一阵。后来我们又重新买,终于满足的吃上了青团子。阿寻说,有甜甜的味道。我说,清淡得感觉不出,除了那暗红色的豆沙馅。
我们就这么循着这条路走下去,偶尔抬头看看路边的灯光,感觉这座小城还未入眠,依稀听着越来越喧嚣的声音,在快要到达双桥的时候也越来越清晰了。
双桥上游人已经摩肩接踵,远看水乡的夜景,第一次感受到了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的景致,即使未到天明。
我在双桥上支起了三脚架,长曝拍了一张来往的行人和双桥。看着照片,我对阿寻说,竟有一种世间游魂的感觉。阿寻笑了。
在双桥上,一架遥控飞机飞过我的镜头,于是留下蓝绿相间的轨迹。却再也没有飞回来第二次。
沿着南北市河沿岸行走,有各式酒家开着临河小店,游人累了就坐下,也有人询价,又走开,来来往往,只有那木椅靠背感受着来自不同地域人的体温,冷暖自知。
河鲜店的老板总是喜欢把食材都摆在店门口。阿寻说,这样的生活气息,刚好。
忽然听到河对岸传来苏杭小调的歌声,行人已经开始围观歌者,我依稀看到是个年长的妇人,穿着棉麻素布衫,抱着一把小三弦。
对岸那些吴侬软语的小调,我也不知歌者唱了多少年,但来往的听者似乎也从未倦过。
旧书翻入寻常调,隔岸依稀吴越歌
反复着几回啼笑,往来又几段离合
沿路继续行走,我和阿寻已经抵挡不住街边苏式小吃的诱惑,桂花糕、小鸭包、马蹄糕、棋子饼……都精致得像可以放进橱窗的手工艺品。
各式河粉也让我们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于是,终于走进一家店,点了一份桂花糕,一碗凉粉,一份糯米糕。
我们在小吃店里唱起歌来,连心情都被这个小城的一切改变着。偶有想靠近并卖艺献唱的人来和我们搭讪,我们婉言谢绝。
再次出发的时候,我和阿寻走向梯云桥的方向,灯火隐现,路灯透出温暖的鹅黄色,驱散了雨夜的寒凉。
桥前的市河里,立着四个风车,朝向四方。我不懂得它们用作何途,只是风一吹,彩色的叶片在雨中转动,印着两岸的灯光,以一种无畏的姿态。
当我们走上梯云桥的时候,听着周围男男女女都在闲聊交谈,有说有笑,话题太多。到现在却也记不起到底有没有听到有趣的事。
站在太平桥上看青龙桥,旁边有一家酒吧,灯火通明。间或传出稀落的歌声,外面立着一张牌,上面写着“免费KTV”。
最终我和阿寻那一晚都没有踏进酒吧。我们只是继续走在窄窄的古巷道,远离了斑斓的灯光。
那时候人已不多,三两个行人,而巷子两旁的店铺却依旧开着,我们在巷口看到一家叫“天趣轩”的水墨店。看着店主的墨宝,阿寻止不住赞叹,已经到了想拜师学艺的地步。我一面看着,一面听着,心想,能够在这样一座城静心完成一幅画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美事。
我和阿寻最后在“天趣轩”买了明信片,满足地离开了。出门被房檐滴落的雨水浸湿,发现这场雨已经越下越大。
于是决定返程。我收起了三脚架,把相机包好放进了背包。我说,今天就收工吧。
可是一走出小巷,便后悔了。两座门楼间的古树让我经不住又翻出了器材。最后狼狈的为了拍树,而让雨水滴进了镜头,却又在镜头里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将近十点的时候,古镇已经几乎少有人烟,店家也纷纷打烊,所有的静默都迎面而来。
我和阿寻原路返回。我说,明天一定要比古镇醒得更早。阿寻笑了。回到客栈,客栈里的两个女孩与我们的想法也不谋而合。于是四人约定早起。
果然,我没有爽约。我把熟睡的阿寻生拉硬拽起来,然后出发。
似乎昨夜的那场雨,一直下了。这个古唤“贞丰里”、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又称“摇城”的小镇,在晨雨中是另一番模样。
我们沿着银子浜入镇,传说这里有元末明初”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沈富(沈万三)的水底墓。据说他因为得罪朱元璋,被发配云南边陲,后又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葬于银子浜底。但是这个传说却无从考证,不知真假。
我们一路沿着张厅南行,因为太早,路上行人不多。各家院落都别有情调,在门口的窄巷里都种植了各式花草。
后来,在沈厅发生的事,估计阿寻只想留存在我俩的记忆里,我便于此不可细说。
周庄六成以上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砖雕门楼,古朴明洁的幽静,便是江南古镇独有的小桥流水。
市河里,船家开始揺橹,即使下着雨。也有游人乘船了。
难怪元代赵孟頫曾云:“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终于走到感觉出饿意。我和阿寻在桥头的一家早餐店买了海棠糕、玫瑰饼和生煎包。
我和老板聊起来,我问起她关于海棠糕的事。老板一边给早点装袋,一边告诉我,这种始于清代、形似海棠花的苏式糕点是用豆沙、花生、芝麻、红绿瓜做成的。据说海棠糕是糕点里的“老一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吃过了。
一面走,一面看,周庄的生活气息和清雅的江南意蕴毫不冲突地融合在一起。我看着路边堆放的热水瓶和冒着热气、放在煤炉上沸腾的水壶,我知道,这也许才是生活里这座城苏醒的方式。
撑伞的行人渐多起来,船家吆喝着,未唱一曲吴越歌,却操着一口地道的苏沪嘉小片。
阿寻走进一家商店,我一个人站在屋檐下躲雨。对面的屋檐下,是一排彩色的风车,旋转起来的时候,不禁令人想起童年时和伙伴嬉闹追逐的场景。
路过一家很有特色的木工店,老板默然不语,只是坐在屋内自顾自雕着竹杯,做着竹椅。
阿寻和我把头伸到那一排木艺的空隙,和老板询价,老板才会抬头简洁回复三两句。门外很安静,春雨氤氲了屋前的石阶。
我们继续走,过了青龙桥,看到一幢破败的老屋,外面写着“怪楼”,我和阿寻绕过屋前的石牌走进去,发现是个另行收费的地点。阿寻说,商业化气息太重。于是我们转身又离开了。
到中市街的时候,雨越下越大,我的那把油纸伞已经快有撑不下去的趋势。行人已经越来越多了。
贞丰街上,有两个妇人开了一家鞋铺。趁着雨大,我和阿寻就进去转转。
我们询问着不同尺码的小鞋对应的小孩年纪,惊讶着这小巧精致的做工。最后,我和阿寻都买到了最心仪的。
绣娘帮我用一根红绳把那双小红鞋系到相机一侧,说这双小鞋有“步步高升”的寄寓。说完,绣娘又继续低头,一针一线忙碌起来。
离开鞋铺的时候,雨小了很多。枝头的泡桐被新雨洗过以后,花瓣耷拉,还未完全舒展。
我们一路往白砚湖的方向走去,临水的砖碉楼前,杨柳新枝色彩明丽。
在周庄九百多年的历史里,这座古刹一度被改作粮仓,后于一九九五年重建,成为以水借景的寺庙园林。
全功桥头有一位老人,一直旁若无人地拉着二胡,我看他拉琴,驻足了一会儿,离开了。
一路上依旧是各式充满意趣的小店,阿寻看到一家藤编手工铺子,揣摩各种动物的神态形式,让我也觉得很有趣。
忽然雨又下起来,窄小的巷道里挤满了络绎不绝的人群。我很头疼拥挤的状态,于是和阿寻找起乐子。我们一前一后,轻声和唱,兴许是路人也觉得新鲜,不时向我们投来新奇的目光。
主干道是忙碌,有的幽静小巷却被我和阿寻发现了。两个人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异常欣喜。
我在市河边一家茶铺买了杯阿婆茶,阿寻对茶汤的清新口味赞叹不已,夸赞我很会挑。
虽然没来得及吃周庄莼菜和鲈鱼做成的“莼菜鲈鱼羹”,阿寻却依旧饶有兴致地和我说起西晋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
离开的时候
流莺悄飞近船侧 伴桨声低语浅说
柳梢沾绿烟波 绕堤三分春色
当柳梢下的集句 尽数流过眼底
拈一缕春风浅浅作序
待到行间字里
曲中人早已离题
后来,阿寻不止一次和我谈到,三个江南古镇,周庄最具古风古韵。
我跟阿寻说,也许那一夜江南雨,只为在最美的时节,等待对的人。愿我们永远记得,记忆里这一段旅程。
烟雨空濛时
江南春夜雨
乌篷揺橹过
春风十里 弦歌落寞
空折 还折 年年柳色
临窗阵阵雨
洗旧心绪
曲中人已远隔千里万里
不知不觉地停笔
留下余韵待续
就在那片烟波外 淡成了迤逦
于是,终于
忽然有一瞬间
想择一城而终
特别鸣谢:李寻
附:周庄地图
本文选自作者个人公众号:小笨的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