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五一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今天分享一点见闻,介绍下黄山挑夫,也算是应景。
楼主曾经在那个叫屯溪的小城生活过两年,这里以人文荟萃、山水奇秀闻名天下。黄山、太平湖、宏村、歙县古城、屯溪老街、徽文化这些重要的旅游元素成就了黄山这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相信很多旅友和楼主一样,也多次爬过黄山,擦肩而过的挑夫你可曾注意过呢?他们又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和生活状态呢?
通常,游客如我,徒手登山都觉得山高路陡很累,但对于担了几十斤货物天天登黄山的跳夫来说,天天如一日的工作,这可是体力活,也是技巧活、更是辛苦活。
先看一张照片。没错,这就是黄山挑夫。
黄山现有挑夫200多人,每天工作时间在7小时左右。行至山上,报酬按斤计算,日均收入在100-200元间。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基本都是50后、60后。
黄山现有玉屏、云谷、太平3条索道。前两条索道均已完成改造,采取循环运行模式,停留时间过短,无法承运货物。目前太平索道尚未启动改造,其空间较大,在每天傍晚5点客运结束后搭载物资,主要供给山上宾馆、酒店日常所需的被单床罩等洗涤用品。年均太平索道能完成六成的运输量,但仍然有近2000万斤生鲜物资需要挑夫肩抗上山。
而这些,都要靠挑夫一肩肩、一担担、一步步运送到山顶。
面对南来北往的游客,黄山挑夫辛劳的背影与黄山松一起,构成游客旅途的风景。这样的一道风景,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黄山挑夫,被人们称为“黄山脊梁”。
有些挑夫,苦中作乐,自编一些顺口溜:
“天气热、气温高,挑着担子吃不消。“
“心想在家睡睡觉,可惜山上催着要。”
“慢慢走,不要紧,很快就能到山顶;不想走,只想坐,上去只能看日落。”
歇歇腿来,喝口茶,不紧不慢,慢慢爬。“
黄山挑夫是一个古老的行当,随着社会的发展,景区也同样遇到现实问题:挑夫队伍老龄化,招工难!
”黄山脊梁“也可能成为一枚消逝中的文化符号……
黄山挑夫,这行当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游客看来是一道风景,是文化,但在挑夫自身,则是生活的辛劳。
有道是:“远处的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
有人问,这么辛劳的一份工作,每位挑夫每年拿回家的收入到底是多少?
回答是,每位挑夫每月的收入,大约在3K-5K之间。
挑夫的这份工作,含有无尽的辛劳、也含有无尽的故事。
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本文部分内容和照片,源自网络,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