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及时间安排
2015年11月30日—12月26日
北京—莫斯科—摩尔曼斯克—洛沃泽罗—圣彼得堡—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莫斯科—上海
关于极光,以及拍摄技巧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dreambox66”(梦想盒子DreamBox)
不定期推送旅行、摄影常识和人文情怀的bu靠谱公众号
前言
我曾像大多数初次探访极光区、梦想与女神相会,以及那些依山水而生,对天地神灵敬畏崇高的人儿们一样,手握机票颤抖在~莫斯科(Moscow)~ 机场里。曾坐在破旧的长条椅上,叹一口勇气之气,和拉普兰人碰着杯中的伏特加。也曾在白雪皑皑的苏兹达尔小镇,起个大早感受空无一人的明净村庄。还曾站在普希金故居前,呆立看着鸭子划过莫伊卡河留下的道道波纹。
也不是刻意在追求所谓间隔年,夏天从印度回来之后用几个月的时间忙着自己的事情,直到初冬时节又决定出发了。一定是某种力量让我用这辞职后的一年时间获得了比之前数年更多的东西,用这一年感受到了印度的极度热情和俄罗斯的极度冷漠,无意间体会了两种极端,是否会有人生剧本一说,谁知道。
十二月底回国之后匆匆忙忙交了杂志社的稿子和照片,两周之后才有空坐下来写这篇游记,却又开始无限怀念在俄罗斯的日子,这二十多天就像喝一杯纯正甘冽的伏特加,说不出具体的感觉,闻着酒香忍不住举杯,喝下去又有点儿辣。
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还是忍不住要写这个观点,相比半年之前的那趟旅行,或许现在就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还说那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不曾掌握有关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基本概况,那也可以抽些时间看看爱森斯坦的老电影,或者读两本契科夫的书,又或者听两段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这都比拍完大腿说走就走强得多,我曾遇到过不知道普希金是谁以及彼得堡曾是旧都的国外游客,这挺让人费解。
我在最后住在莫斯科的几天时间里,经常在青旅跟一个法国哥们聊天,有天说到各自在做的事情,他说他目前是自由职业,周游各国对一些他认为有意思的当地人做采访,回国后把视频和文字卖给网站和电视台,而在我阐述完自己做的事情之后,我俩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too difficult”,看似自由,但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有别于在印度的往返机票,从莫斯科回程的票根也只是临走前几天才拿到,哪天回程也是踌躇了好久,虽然也仅仅只是体现在日历那几个不同数字上。对于旅行的意义众说纷纭,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路上,在过程,在过程中解决一件件棘手的事情,在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就像很多人选择花上数天时间经历西伯利亚大铁路,从北京坐火车前往莫斯科,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经历的事情想必终身难忘,最精彩的章节已经变成记忆,至于最终抵达莫斯科,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记忆回到小时候
在这里说的小时候并不是我的小时候,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不是列宁,而是赖宁。
想必爷爷奶奶辈或父母辈都有到俄罗斯看看的愿望,虽然他们嘴里还说着苏联和~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 ,从小就看大人穿着列宁装,买苏联花布,看着上到国家下到集体公社表彰着各个领域获得杰出贡献的人们,把先进模范人物当做人生追逐目标,听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喀秋莎》,以及大喇叭里传来的各种浑厚有力振奋人心的声音,看着《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卓娅》、《雁南飞》,读着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学校工厂随处表演着列宁与瓦西里的桥段……以及到后来一五期间建起的国营大工厂,模仿赫鲁晓夫时期的厚重水泥建筑,苏联的一切都在侵染着他们,而这种青年时期产生的情节却会伴随一生。
我曾不止一次在~红场(Red Square)~ 上看见中国面孔的老先生和老阿姨,绷直站在~列宁墓(Lenin Mausoleum)~ 前拍照留念,想必这感觉就像当年坐着火车去北京,去看毛主席,迟暮之年的他们放眼望去,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只是这时已惘然。
莫斯科——她似乎冷若冰霜
莫斯科,巨大、美丽、厚重、纷繁复杂、不可思议。当我踏入谢列梅捷沃机场(SVO),摸索着满是俄文的指示牌乘坐机场快线及地铁到达市区时,便已领教些许。
在机场的MTS通信商店里买了张手机卡,大约500卢布的价格,由于提前换好卢布,也算省去一些机场低汇率换钱的麻烦,起初电话卡的信号不会很好,网络功能不能立刻生效,好在机场快线Aeroexpress在地面和天花板上都有英文指示,售票柜台贴有英文价格表,单程票470卢布约47人民币,40分钟左右抵达快线终点站白俄罗斯火车站.
没有英文、没几个会说英文的人,单这上述两点就已经增加了不少旅行的难度,但却是另一种深刻体验。Aeroexpress列车崭新至极,有点像国内高铁,我焦急等待的手机信号却依然没有到来,也多亏了身旁坐着两位年轻的当地姑娘,更幸运的是英文还算流利,其中一位拿着手机里的莫斯科地铁图给我指着特维尔大街的位置,告诉我怎样从白俄罗斯站换乘抵达斯摩棱斯克站,但满是俄文的名称对我来说看了也白看,根本不会有任何印象,只能下车之后跟着她们进入地铁站,怎么买票,怎么换乘,一切都依靠两位姑娘完成。突然感觉在俄罗斯自由行的困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似乎天气在对我开着玩笑,在我身处莫斯科的十余日里,阴雨连绵,缺少阳光,加之些许积雪,以及人们大多数的深色冬衣,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灰白色。但这种基调似乎吻合着这座城市的性格,阴郁、深沉、冷漠却又多情,它本就不该是欢乐的,却别有一番滋味。
可以说从绘画到雕刻、从普希金到柴可夫斯基,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始终保持着悲剧的一致性,黑暗、悲怆、压迫、反抗一定是各个领域的主基调,这跟民族性格及国家历史都有关系,历经蒙古人屠城,也经历过沙皇的压迫,点点滴滴也都化作不甘屈服的意志品质深深刻在俄罗斯人心中。
作为俄罗斯的首都,这座城市由精美古老的建筑和教堂过度到周边厚重的水泥建筑,而莫斯科河就像女人温柔的臂膀弯弯曲曲穿城而过,将城市的一切揽入怀中,刚柔并济,张弛有度。
城市建设秉承了俄罗斯人对“环”的热衷,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处于城市最内环的“大道环线”,这也是权利和地理上的中心,红场上有俄罗斯公路的零起点,克里姆林宫更是整个国家的权威和象征,而整个建筑群所涵盖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座无价宝库;向外辐射的第二个环线是环绕整个老城区的“花园环线”,主要景点都集中在这个范围内,有人说花园环线标志着城市中心区域的结束,环线内聚集着当代莫斯科的精英人才、时尚艺术、当代科技,大小餐馆林立,古朴与典雅的街区,而环线以外则是高大厚重的水泥建筑,浓烟滚滚的工厂,辛苦的劳动者和外来务工者,环线成为一条无形的分割线,分割着高贵与低贱、财富与贫穷、奢华与卑微;在三环以外活动的游客会很少,再向外便是最外环,将整座城市囊括在此。
“莫斯科……对俄国人心来说,多少东西在这声呼唤里,得到反响,并交融成一体!”,正如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这样的描述。
就像大多数游客一样,我选择在第二天前往克里姆林宫,亚历山大花园的售票处在这个早晨格外安静,也忘记了一共几个售票窗口,跟大妈连英语带手比划表达了我要进园和武器库门票,还好她递了两张票给我,毕竟是权力中心,安检过程还是繁琐和严格,当我踏过三一大门那一刹那,脑袋里不止一次告诉自己,现在我身处的就是莫斯科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心脏,现在已然没有统治者雷霆万钧的发号施令,所代替的却是格外宁静的空气和环境。“克里姆林”本意为防御型要塞,也就是城堡,在冷兵器时代通常作为防御建筑使用,走进最近的圣母升天大教堂,里面五颜六色的壁画实在引人注目,而圣像《怒目而视的救世主》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教堂的对面依次是伊凡大帝钟楼、沙皇炮与沙皇钟、天使长大教堂和圣母领报大教堂,有意思的是,巨大无比的沙皇钟曾经在大火中从钟楼上掉了下来,工匠们把这个庞然大物的碎片重新铸造了一口新钟,然而冷却时的失误直接导致一块11吨重的碎片掉了下来,钟则变成了哑钟;沙皇炮同样巨大无比,这符合沙俄时期的产物风格,可惜没有合适的炮弹供给,炮则变成了哑炮。
克里姆林宫建筑群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军械库了,从镶钻宝座到黄金皇冠,从皇后曾经做过的巨大马车到精致的金银器皿,从女王加冕的礼物到王子的盔甲,馆藏物品尽显沙皇统治时期宫中的奢靡气息,却又想起普希金的那句“沉思的歌者却在凝视,一个暴君的荒芜的遗迹,一个久已弃置的宫殿,在雾色里狰狞地安息。”
就像在整个俄罗斯看到的行人一样,当我走出克里姆林宫到达亚历山大花园附近,路旁的行人大部分衣着灰暗,戴着帽子,双手放在口袋里,快步朝前走着,也许是太冷,也许是赶时间,有时候一条街上安静地只能听见脚步的声音,同行的人们之间没有交谈,阴沉、压抑,这样一来最苦恼的应该是我,因为相机快门声甚至大过脚步声。
当我踩在鹅卵石铺成的红场上,面对着克里姆林宫东北面红色的砖墙,脑海里会隐约想象着伊凡大帝挥舞着手杖,击退来势凶猛的蒙古大军,战后请来意大利工匠和泥瓦匠修建克里姆林宫,潇洒地庆祝战争胜利;克里姆林宫坚固的墙壁在法军猛烈攻击下仍然巍然屹立,任凭身后整座莫斯科城淹没在熊熊烈火中燃烧殆尽,火海却映红了拿破仑无奈的面庞;沙皇温顺地屈服在彼得堡工人政权面前,布尔什维克将红色旗帜插上塔顶;旗帜振奋着远方的红军战士,朱可夫将军号令反攻,一举击溃纳粹法西斯的闪电行动,只留下希特勒仓皇而逃的背影;叶利钦站在坦克上,怒目圆睁地挑衅着克格勃狙击手,枪声未向,却带来了一个新的俄罗斯政权;不远处的普京威严地检阅着俄罗斯现代化军队,军人们将广场踏得震耳欲聋,不时提醒着我们,那场胜仗,已愈七十载……
听着钟楼清脆的整点报时声,我快步走向北门的无名烈士墓,每个整点都会有士兵换岗,一般提前十分钟,大批游客就会聚集在墓前等待换岗的士兵,它建于1967年胜利节前夜,墓前的长明火一直燃烧到现在,纪念着所有在二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而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壮举永垂不朽”,连同十二个英雄城市的刻字一起,庄严、肃穆、打动人心,而总有一束鲜花摆放在长明火前。
由于临近圣诞节和新年,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古姆百货公司在红场中央搭建了一个活动区域,由一个巨大的滑冰场、售卖纪念品的木质小屋、以及一个个别致的当地特色小吃摊组成,在当中及外围都精心布置了具有圣诞气氛的装饰物,一棵巨大的圣诞树上挂满了夸张的礼物挂饰,一连串贺卡及灯光也挂满了活动区域的外围木栅,溜冰场不时传出的欢声笑语配合着冰刀划过冰面的滋滋声响,冬天已来临。
夜色下的古姆百货公司会格外好看,金黄色的灯光铺满了整栋建筑的所有外墙,无论在外面欣赏还是在里面徘徊,与其说它是个商场,不如说其是宫殿,富丽堂皇,大气非凡,始建于十九世纪的这栋建筑处处体现着俄式风格,玻璃天顶,三条长廊中间都有巨大石柱隔开,尤其到了新年之际,摆满了各种装饰物,挂满彩灯和节日礼物的巨大圣诞树更是夺人眼球。最初的古姆百货完全就是俄罗斯经济衰落的象征,匮乏的商品和百无聊赖的售货员,但现在的商场又是另一番景象,奢侈品商店林立,各种电子产品体验店也是规模宏大,我曾经迷失在一个“历史文化厕所”里,看厕所的不再是织毛衣的大妈,而变成西装笔挺的工作人员,150卢布,这基本上是我这辈子上过最贵的厕所,不过里面的装修和设施还真的可以说道说道,最起码比我的房间要好。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古姆百货我只能买得起一楼50卢布的冰淇淋,
而且每次走到红场我都要进去买一个。
广场最南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曾无数次出现在各种有关俄罗斯的信息中,作为又一个地标型建筑,它那五彩斑斓的色彩以及眼花缭乱的形状,一定使得无数游客猝不及防,而内部的设计及建设也算得上俄国木建风格的巅峰,湿壁画就在教堂入口处,圆顶的内部绘有东正教耶稣的画像,若站在正中心抬头观望,加之圆形结构的效果,会有一种强烈的“包围”感,似乎头顶就有神灵庇佑,这感受绝非平行视角可以比拟的。
我选择在平安夜这天进入教堂,本想着会有什么活动,但赶到这里的时候天色已晚,属于最后一批最后一个离开教堂的人,门前广场上还意外碰到住在同一个青旅的巴西人,就在我俩友好击掌的一刹那,身后的红场钟楼也恰巧敲响了下午四点的报时声,我还剩一个小时参观教堂,快速购买门票,以及过安检处熟练地掏出所有物品。对教堂内最感兴趣的还是头顶处圆顶建筑的画像,某一个圆顶内部绘有六面圣像,现代技术将灯光打向其中一面,其余五面呈黑暗状态,每隔大约10秒钟灯光更换一面墙壁,我就这样随着灯光的方向抬着头张着嘴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有其他游客进入,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模样有点不妥;另一个圆顶房间里只有一个巨大的东正教十字架,周围被五颜六色的图案雕琢着,还好这里的灯光不会移动,我也好呆立站在十字架下面,我对基督教的知识有限,所以很难看懂那些圣像和湿壁画,更别提眼前的十字架为何和基督教十字架不同了,但正在我仔细琢磨其构造时,突然眼前一黑,大妈把灯关了,走过来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并义正言辞地说了句“Close”,说实话她的动作和奥特曼别无二致,也实在让我哭笑不得,不得已转身离去。
漫步在莫斯科街头,挂着简介牌匾的名人故居隐藏在大大小小的古老街道上,普希金、门捷列夫、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列宁等等,匆匆而行的现代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深刻的理性:俄罗斯各时代的精英正是使莫斯科生生不息,魅力永存的源泉。正如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所言:“ 莫斯科不是上千座大城市中的普通一员,不是冰冷无语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对称长街。莫斯科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生命。”
每座城市最远离喧嚣的地方,恰恰就是这座城市最温柔的地方,扎莫斯克沃列奇区就完全吻合着这一观点,这里位于莫斯科河南岸,与红场隔河相望,狭窄的Vodootvodny canal运河流淌过整个区域的北部,由巧克力工厂摇身一变成为艺术街区的“红色十月”就坐落在这两条河流中间岛屿的尾部,岛屿向南辐射三公里范围内,就是我个人认为最适宜步行的地方,这里没有吵闹的纪念品市场,没有警车追逐可疑车辆的宽阔八车道,也没有厚重墙壁围绕起来的军事要塞,更没有人流密集噪声不断的交通枢纽,有的只是一条条安静的羊肠小道,河岸边湿嗒嗒的水泥板路,成群鸽子聚集的小广场,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东正教堂,年代久远的古老低矮建筑,铺满落叶杂草的破旧庭院,三两个年轻人骑车慢行,一切的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幅典型的19世纪莫斯科城市景象,让人感觉到正漫步穿行在城市的纪念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