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phone 2024-11-25 11:14:29

20241125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拾芥

20241125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拾芥


先前读了作家李娟的《记一忘三二》和《我的阿勒泰》。近期读其《遥远的向日葵地》,发觉与前两部有些不同。后面这部作品作者花了更多的心思和笔墨向读者阐述了她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一些看法,读起来会有更多更亲切也更深刻的感同身受。翻李娟的书,读李娟书中的句子,想象句子呈现给我们脑海里的画面,感受那份美好,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真实、很亲切,能够让你看到未来的希望。这种由真实、亲切而激起的希望,也让我对自己内外世界也产生了不一定有希望但却很真实也有些亲切感的思考和遐想。

(一)
周而复始的艰辛,让人们不得不搁置甚至放弃对生活前景的畅想、憧憬和希望。人们肯努力的付出,其动力只是对未来回报依然有着的那么一点幻想。而在各种意外甚至天灾人祸的轮番攻击下,瘦弱身躯里面包裹着的那颗曾经滚烫的心早已变得脆弱和冷漠。曾经的希望之火已经无法再度点燃。失去了光,连影子都会离你而去。失去了光,世界还怎么给你色彩斑斓?

(二)
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游荡的一众行者。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也无法窥探、认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中深藏的奥秘,甚至也无法全面了解人类个体自身的内心世界。人类不仅仅是宏观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个体的躯壳里面也存在着数不胜数的微观世界。人们自从在浩瀚宇宙中存在的那一天起,也许就开始了对自身内外世间万物的探索,但千万年以来人类对世间万物的了解也只能算是略知皮毛。在这种一代接着一代、千万年来从未间断的探索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逐渐学会了谦虚、隐让,学会了以卑微的姿态接受大自然的教诲,学会了自抑欲望、放弃索取的积极行动去报答大自然的恩赐。

(三)
人情人情,人与人之间往来多了,情就浓了,心就近了。即便是父子,久不联系也会逐渐变得陌生,见面时客气地招呼、问候、寒暄过后,便有可能四目相待相对,欲加言语却又觉得不知该从何谈起,场面冷清,颇显尴尬。有人说,父子连心,平常没啥大事,彼此各自忙活,只要有大事要扛,父子同心,其利断金,父子深情完全不受平常少联系的影响。人行于世,哪有那么多大事?平常还不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柴米油盐这些小事尚且盼不来你的嘘寒问暖,生离死别如此大事还能指望你什么?

(四)
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可以前我不愿往这个方向想,因为我不信,总以为上学期间课本上讲的人生幸福美满是靠努力拼搏得来的。现在年近花甲,已经与“年轻”沾不上边且渐行渐远,回过头去看自己曾经努力曾经拼搏的身影,却怎么也感觉不到当年的努力拼搏跟目前的悠哉优哉能有多么密切、多么必然的联系。早晨遛弯的熟人中,很多人早就过上了比自己更加悠哉优哉的生活,可他们当年也从来没有象我如此努力地拼搏过啊!当然,我也认识很多同龄人,他们的确一直以来都要比自己刻苦、勤奋、努力、拼搏,可他一直以来也没有自己活得那么轻松洒脱,那么悠哉优哉呀。这是为什么?或许这就是命,是运,是定数。

(五)
世上的所有生物,无论是狮虎猛兽还是蛇虫鼠蚁,都对生存的世界怀有深深的好奇,人类尤甚。人类对身外世界所有的事物不但好奇,想认识、了解他们,而且还更想控制和利用他们,让世间万物都成为满足自己各种需求欲望的工具,任由自己主宰世间万物的一切。人类的这种自私、贪婪的举动,着实为人类所不耻。细想,人类也只不过是世间万物的一种,尽管智力超群、出类拔萃,但真正的实力也不足以能够把控一切。地球绕着太阳转上亿万年之后的各种经历,已经让人类的绝大多数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人类应该以卑微的身姿接受大自然的馈赠,而不是肆无忌惮的伸手索取、掠夺。

(六)
年迈长辈要的不是你的山珍海味,不是你的真金白银,他们要的只是你的陪伴。那怕无话、无趣,只要能让他们静静的看着你,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大多数生活尚能自理的长辈也很能体谅年轻人的苦衷,也无需你一天到晚都在他们的眼前晃动,只要能时不时的看到你的身影、听到你的声音、知道你在为生活奔忙,他们的牵挂就会放在心里踏实许多。他们不会指望你能够大富大贵、光宗耀祖,你的健康平安就是他们踏踏实实的快乐。

(七)
阴暗、冰冷、逼窄的车站候车室,两个陌生人借一包零食和一个苹果成为了候车几个小时里摆脱孤独、寂寞、无聊时光的“朋友”。当其中一个等到了他的那趟车上去发现他是唯一一位乘客时,刚才交谈甚欢的两个陌生“朋友”重新又回到了原来熟悉的孤独。一个独自坐在班车上,眼巴巴地看着街边的一切迅速从车窗外闪过,另一个独自坐在候车室里眼巴巴地盯着潮湿的地板发呆。此刻两个人都觉得,世界上除了自己,最后的一个人都终于走了。

(八)
大多数情况是,于年迈的长辈而言,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也不重要,但让他说的过程长短很重要。平日劳作触景生情时萌生的各种思念、牵挂、回忆,总会不断的进入他的脑海,让他产生向外倾诉的冲动。所以,在忍耐许久之后,难得拨通或接通晚辈的电话,哪有不激动的倾囊相授的道理?晚辈中多数会嫌长辈语无伦次、不着边际、抓不住重点,他说的和你想听的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做晚辈的最好能耐着性子听他唠叨,毕竟听一次就少一次了。许多年以后,没准你想听也没人跟你说了。再许多年以后,你也会变得像长辈那样爱唠叨爱啰嗦了。

(九)
天上的事归神仙管,水里的事归海龙王管,地下的事归土地伯公管,只有天地之间的事才是人管的事。即使如此,人间的事该谁管也得划个大概的范围。国家大事有众多领导操心,我们不必费神。社会上的各种不公,有戴平顶帽的叔叔在理,我们想理也出不了手。真正需要我们尽心尽力去管去理的,首先必须是家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我们把家人照顾好了,家里没啥事了,社会就和谐温暖了。我们不一定要对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多大多轰轰烈烈的突出贡献。各管各家,把自己的家事了了,不给家人添堵,不给领导添烦,不给社会添乱,安分守己,也是一种有益社会的善举。

(十)
或许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并且在农村留有主屋的人,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在城里,即使你住着上有天下有地的别墅,你也只能说那是你的房子。在农村的祖屋,你拥有永久的使用权,只要它没倒你都可以居住,即使倒了你也还可以在遗址上种菜。在你向世界告别之前,你都可以用“在农村的某某一山旮旯”来回答“你家在哪里?”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在城里,你拥有的只能是房子,房本上明确写着你的使用期限,使用期限到了之后,你虽然可以居住,但总会有被拆迁的那一天。何况,在使用期限到了之前,你有很大的可能已经把它卖了。所以,城里的人经常居无定所。你能说无定的居所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吗?

(十一)
人到末了,以眼一闭腿一抻的方式向曾经相伴的世界做了最后的告别,此后躯壳成灰,灵魂飘散,留在世上的只能是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故事或传说。无论长短多少,无论精彩寡趣,这些故事或传说都会被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最终了无踪影。

(十二)
人需要的是像狗一样的忠诚和像狗一样的愿意陪伴。狗也许不会帮忙干活,也许还会经常闯祸,但他忠诚护主、乐意追随主人、绝对不会因为主人贫穷而远离主人的品性,是人类无法学习和坚持的。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狗可以说是人类的楷模。人类的灵活善变,有时会让人心生敬意,而更多时候会让人感到不可琢磨而心生畏惧。人类的贪婪、残暴,让缤纷多彩的世界变得乌烟瘴气、战火纷飞、一片狼籍。

(十三)
独自一人,没人陪伴,充其量那也只能算得上是孤单。周围满是认识的人,彼此喧闹着,而你却只是强颜欢笑地附和着、应酬着,心里从没感受到被理解、想融入的快乐,那才真正的叫孤独。当然,这也只能是孤独的一种情形而已。这种情形的孤独只能让你深感压抑、局促、烦躁、不安,你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快乐,你只想着择机逃离。一旦当你逃离出这种情形,你独自一人,置身一隅,身边无伴,四周寂静,而你却依然深深感受到轻松快活,觉得自己拥有着五彩缤纷的整个世界,踏实且充盈。这种情形就是享受灵魂孤独的最高境界。

(十四)
北方的火炉和南方的土灶,在农村家庭中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性或标志性意义的设置。我不知道北方的火炉在建造或设置时是否象南方的土灶那样,必须经过一系列虔诚且复杂的仪式。在南方农村的家庭,不论是以前的泥砖瓦房还是现在的钢筋水泥洋楼,不论是以前的土灶还是现在的煤气炉,其建造、设置、摆放的方位,其首次生火做饭的人员及时辰的安排,都要依照相对复杂且严格的程式。因为,南方的灶有灶神,灶神在得到家人足够的敬重之后,乐意护佑整个家庭人丁兴旺、财运亨通。

(十五)
失去之后方知拥有时的珍贵。人们往往就是那么的心贱,所以才有“身在福中不知福”这么一句呛人且无奈得如此歇斯底里的哀怨。失而复得,会让人倍加珍惜,但这样的机率或机会毕竟少之又少。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物件,一旦错过了,那就是一辈子、永远的失去,徒留一辈子、永远的失落和悲伤。

(十六)
善良的人总是在承受着自己多桀命运折磨痛苦的同时,依然痛惜别人正在经受的苦难折磨。人的这种善良,很大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后天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熏陶的结果。正是这种善良激励着人们积极向善,让人们即使在无条件向他人摆脱困境施以援手时,也会习惯自觉地在日常交往中向周边的人散播善念、善意和善举,让善的温暖相互传递、相互加持,最终形成在社会活动中奔流不息的行善洪流。

(十七)
人生无时无处无事不博弈,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一直都处于正在博弈的状态。而博弈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源,绞尽脑汁让自己的生存状态变得更加如意一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生的经历虽然有起有落、有喜有悲,但总体而言都是平平淡淡,没有成王败寇般的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愿彼此间都能自觉打心底里向对方释出善意,在博弈中自觉遵循规则,彼此多一份“良师益友”的谦和,少一些“你死我活”的戾气,即使博弈结果出来之后,彼此都能保持正常的互相帮助、互相赋能。

(十八)
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极其渺小的。我们希望能向大自然索取到更多可以满足我们需要的东西,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让我们心存敬畏。我们的一切行动在大自然面前都只能是随机应变、见机行事、顺势而为。而且,在获取所需之后,要以虔诚的态度和真诚的行动向大自然表达内心的感恩。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