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著名作家邓贤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流浪金三角》,正是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遥远的中南半岛的大山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叫美斯乐,那里生活着一群坚强的中国人。于是,我决定,此生一定要去一次,现在,终于成行了。。。
美斯乐的感觉是从浏览泰北民族村开始的。聪明的泰国人为了让中国游客免于舟车劳顿,把位于900公里之外的美斯乐的文史馆、“金三角”的鸦片博物馆和清迈的93师博物馆的馆藏内容揉合在一起,在芭堤雅仿建了一个“泰北民族村”,据说大毒枭坤沙也出了资。
这是一段被人遗忘、扭曲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心酸、难忘的故事。一群被刻意遗忘的中国人。 他们在异域战胜,仍是天地不容; 他们在异域战败,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在异域战死,只能与草木同朽。
泰北民族村只是一个展示区,即便如此,看了整个展示园区,确确实实让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就像那首歌“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他们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大米饭,过的是中国传统节,唱的是中国歌,就是死了,墓碑也是朝向北方。
1949年,最后一次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败退至台湾,那些无法跟随至台湾的国民党部队就成了残军,遗留在大陆,或被收编改造,或自行解散,或被消灭。大部分残军的命运大抵如此,唯一的例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国军93师。
临近解放时,驻守在西南大陆最后一道防线的国军93师在解放军同时从四川和广西的千里奇袭下,势如山崩,四分五裂,纷纷南逃。越过国境,最后流落到了位于泰国、与缅甸、老挝三国交界的“金三角”。一行短短译电:“你部……自行解决出路。”这些残军一下就成了有家归不得无国籍的的世界流民。
日月如梭,星换斗移。六十多年过去了,93师老兵和后裔多达数十万人,主要散居在泰北山区,形成近百个“中国村”。这些人成了没娘的孩子,如野草般听天由命地寄人篱下生存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先后为泰国政府与泰共、缅甸打仗,勉强取得在泰国的居住权。为了生存,甚至不得已种植起了“美丽的罪恶之花”—海洛因。
这批人没有国籍的人,只能居住在泰国政府划定的范围内,不能外出去接受教育和就业、就医等,生活异常悲惨。
"祖国统一,繁荣富强" 这是我在金三角民俗村看到的最后一句标语。 标语的左面是中国国旗,右面是国民党党旗。
美斯乐(Doi Mae Sa Long)村位于海拔约1300米的美斯乐山上。村内主要聚居着在1949年溃退来此、后经泰国政府批准定居的前国民党93师的军人及其后裔,也有部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村民们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汉民族生活习惯和风格,是泰北最大的华人村。
搭车前往美斯乐。 处于高山之颠的美斯乐进入我的眼帘。
这里地处高山,气候温和湿润,终年云雾缭绕,林木隽秀,山花烂漫,美景宜人,故又被称为“小瑞士”。每年12月底到2月初,满山遍野全都笼罩在浅浅的粉紅色之中,为山里增添了灿烂夺目的色彩。我们到访的时候,略微有点儿遗憾,杜鹃花上周刚刚凋谢。
美斯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因此这里的村民大多以种植和销售高山茶叶为生。在村口,有家王记茶店,看到我们下车,老板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喝茶。攀谈中得知,老板的父亲早年是国民党云南籍傣族老兵,母亲是~缅甸(Myanmar)~ 人。老板出生在缅甸,幼年随父母跟着部队一路颠沛流离至美斯乐定居,如今已快60年了。
如今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年轻华人,早已融入~泰国(Thailand)~ 社会,他们纷纷走出大山,到清迈曼谷这样的大城市,开辟新的生活去了。但他们说,从这里走出去的人,终究还是会回来的,因为美斯乐是一片人间乐土。
美斯乐的中央山庄旅社。一进入美斯乐,我就被那种强烈的中国味所包围,让我这个在国外晃荡近一个月的人有了回家的感觉。在这里,我再也不用说连我自已听着也别扭的鸟语了,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中国饭菜了。
一栋中式红屋,这是来这里背包客最喜欢的旅馆。
这个旅馆就是赫赫有名的“新生旅馆”(Shin Sane Guest House),深受鬼佬鬼妹和台湾客的青睐。
一个普通话说得不太好的泰国中年男子,他带着我穿过长满鲜花的拱门,来到屋后的山坡上,这里散落着七、八栋别墅式的屋子。其实一栋屋子就只有一个房间,与马尔代夫海边那种茅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浪漫情调让游客尚未入住就喜欢上了。
安顿好住宿,我带着相机就出了门,这里瞧瞧,那里望望,感受着美斯乐那浓重的中国味。在路上,在民居,在商店,你听到的都是普通话或是我也能听懂的云南话,让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国内。 。。
美斯乐集贸市场,西红柿折算成人民币每斤1元,豆芽0、5元,猪肉12元,芒果最好的2.5元,差的1元。
美斯乐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孩子。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上可以看出,这里离富裕还有很大的距离。除了华人,这里还生活着8,9个泰北当地的少数民族原住民。
美斯乐村的历史和人物与中国大陆、台湾渊源深长,抛开政治,就其历史轨迹来看,无疑又是一部反映华人为生存、为发展,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走过牌坊约100米,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呈现在我的面前,这是一座仿台北故宫博物馆风格的建筑,由台湾援建,2002年3月开工建设,2003年7月峻工,2004年2月正式开馆。
当我的目光停留在“义民”两字上时,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涌上心头。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此时此地,我为流浪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负有一种沉甸甸的负疚感。。。
文史馆坐北朝南,背后青山掩映。进入山门是三间房屋,正中是大殿,大殿正对的墙上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灵位,中间最大的三个灵位供奉的,分别是段希文将军、李文焕将军与刘绍汤烈士。文史馆两侧的配殿均为图片展览,西侧讲述了泰北孤军抗日战争以来的经历,东侧为讲述近30年美斯乐的发展变化。
文史馆里的一面墙上。。。看着这些字帖,想着邓贤笔下的那段血雨腥风,一瞬间百感交集,那时是怎样的一段寄人篱下和艰苦斗争啊。
文史馆的后面,一排茅草楼,背靠远山,天高云淡的时节,周围宁静地只剩下了小鸟的啁啾声,这里不再有任何政治上的纷争,如今的美斯乐一派祥和,同为炎黄子孙的他们可以安息了。
茅屋墙壁上的“还我国藉”4个大字,既反映了他们对失去祖国的悲愤和流落异国他乡的无奈,也反映出作为炎黄子孙,他们那一颗执着的中国心。。。
离开文史馆,我去了位于山顶的段希文将军的墓园。眼前所见再次证实了邓贤在书里写到的一幕:无论生前是将领还是士兵,所有老兵的坟墓都统一朝向北方,因为那里是他们永远也没再回去过,也永远回不去的令他们魂牵梦绕一辈子的故土家乡。在苍茫历史的面前,人总是显得那么得无可奈何和孤苦无依。。。
夕阳西下,告别美斯乐
要离开了,短短一天时间,匆匆,太匆匆
曾几何时,于我而言
金三角,湄公河,坤沙,鸦片,掸帮部落,国军部队等等这些
都只是历史书和邓贤笔下的一个个名词
充满神秘感却又多少令人有些毛骨悚然
美斯乐,我的异域情殇
一群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流落的中华儿女
在别人的土地上日子难过
也许是对于那段历史巨大的兴趣
我从心底喜欢上了美斯乐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小村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来
在这里静静地住上一个星期
享受在那远离喧嚣的宁静的世外桃源。。。
------美斯乐,我的异域情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