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很少有资料对巴勒斯坦作详细介绍,特别是对巴以隔离墙。不清楚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长,巴勒斯坦和巴以隔离墙对于我,曾经是一个迷,一个梦。乘着去以色列和约旦的机会,顺道去了巴勒斯坦,呵呵,终于解了这个迷,圆了这个梦。。。
在以色列人口中,除犹太人以外,阿拉伯人大概占人口比例的13%。其中大部分阿拉伯人拥有以色列国籍,他们有合法选举权,有维护自己利益的党派组织,甚至可以出任政府部长、国会议员等职务。除了已经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同样是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这些散居在以色列各地的巴勒斯坦人由于所处地区位于约旦河西岸,根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权利机构达成的协议,巴勒斯坦人可以有自己的自治政府。
区别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政府控制区加沙地带,这部份松散分布的巴勒斯坦人自治区被统称为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以巴冲突不断。所以,沿途能看到的村镇如果有很高很厚的长长围墙包围起来,那就是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了。隔离墙为灰白色,足有6米左右的高度,部分顶端好像还有电网的设施。另外,墙头相距不远还安装有摄像头。
以色列政府从安全角度的出发,不断加紧隔离墙建设。他们希望用这种钢筋水泥的高大墙体,能够把巴勒斯坦人自治地盘全部封闭起来,达到避免冲突的目的。所以,以色列人称这种墙为“反恐墙”。
知道马上就要穿越隔离墙,前往巴勒斯坦,我的心跳明显加速了。一方向,是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充满神秘的诱惑;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骄子阿拉法特。
小时候,阿拉法特这个名字,不断充斥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时候我们也许不清楚他是谁,但是在我们的耳边,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
阿拉法特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争取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正义事业,并于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隧道的尽头总会看到光明。”———就是这个信念始终支撑他的努力和斗志,然而,就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也始终没能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明”。
现在,我们已经在这高高的隔离墙前面了,墙的另一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沿途,公路两侧相隔不远就会出现一片村镇。这些村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很远处便可看到高耸的尖塔,还有塔顶依稀可辨的新月标志,我想这无疑便是清真寺了。看来,这里就是那些阿拉伯人的小镇了,也就是巴勒斯坦地区了。
这是隔离墙以色列的这一侧,很干净,不着一字。
而巴勒斯坦的那一侧就不一样了,满是涂鸦,还画了很多卡通人像。
隔离墙有6米高,按山脉轮廓而建,顶端好像还有电网的设施,墙头相距不远有摄像头,据说从耶路撒冷开始,连绵十多公里。
“以色列,占领者。”
“我不是恐怖分子!”
“要桥梁,不要墙壁。”
进入巴勒斯坦地区,随处可见的国旗。 整个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有3个被区域,北部为纳布卢斯、杰宁、盖勒吉利耶和拉姆安拉,南部为希伯伦、伯利恒,第三个区域为杰里科。
出乎意料,巴勒斯坦并非我想象的满目疮痍,大街上一派平和的景象。
只是大街上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巴勒斯坦士兵让人有了一丝紧张的感觉。
联合国维部队士兵
巴勒斯坦军官
巴勒斯坦士兵
巴勒斯坦士兵
本来就是个缺水的地方,现在有了隔离墙,里面的巴勒斯坦人一定会更加不方便的。
坐在在这里,远远的可以看到对面的房子,那是隔离墙另一侧的耶路撒冷。里面的人很难出去,外面的人很难进来。咫尺之遥,仿佛相隔万里。
他们期盼着隔离墙拆除的那一天。毕竟,和平、美好,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
在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车站,阿拉伯人聚居区,有很多去巴勒斯坦地区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士。车站里,看到那些在新闻中经常发生“爆炸惨案”的熟悉地名,伯利恒(耶稣出生的地方),拉马拉,杰里科等等,当人们提起这些地方总是会哈马斯,法塔赫,卡桑旅等组织联系在一起的。
去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很多,拥挤不堪。犹疑之时正好一辆出租车停在我面前下客,50谢尔克成交。一路上我们开始有了不少对话,互问了年龄,孩子的情况。他常常会指给我看许多很有特色的地方,让我下车去拍照。
从以色列进入巴勒斯坦几乎没有任何排队,虽然如此,以色列军警还是简单的车检后我们就进入了巴勒斯坦地区。目前巴勒斯坦还不是一个被国际认可的国家,因此从以色列到这些地方都是不需要签证的。同时以色列方面,也不会认为你去这里是离开以色列,所以不会在护照上盖章。
以色列军警
以色列军警
1967年七日战争后以色列占伯利恒,1995年圣诞前夕,巴以协议伯利恒回归巴勒斯坦。2000年元旦,伯利恒是世界千禧年狂欢的一个中心。教众聚集,宾客如云,出现前所未有的喜庆祥和。近年伯利恒加速了从宗教圣地向旅游胜地进程。每年到伯利恒朝的游客达200多万,旅游及相关行业成支柱产业。历尽千年古难的城市,始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隔离墙以色列一侧
隔离墙巴勒斯坦一侧
伯利恒位于耶路撒冷南约十公里,的士30分钟就到了。伯利恒是个山城,马路都蜿蜒而陡峭,顺着山坡修建。
大小车辆在陡峭的马路上穿梭。十分奇特。没有斑马线
偶尔穿到马路对面去拍摄伯利恒市景,行驶的车辆都缓缓减速或停下,很友善。城里很少绿色很少绿树很少植被,一片土黄一片干燥。
伯利恒因为是耶稣的出生地而闻名世界,每年吸引全球数百万基督徒前来朝圣。
到了伯利恒市区后,很多热情的出租车司机招呼去伯利恒最有名的马厩(对,就是那个,上帝出生的地方),但其实走路并不远,而且还能穿过伯利恒当地的市场,和友好的当地人一起,所以建议还是走路吧。
伯利恒市政建制有些特别:市政委员会拥有15名选举产生的成员,包括市长和副市长。但特别条款规定市长和委员会多数成员必须是基督徒,其余席位不受宗教限制。巴解组织的左翼派别通常支配了备用席位。
据说巴勒斯坦不允许有军队,所以不知道是军人还是警察,非常平和放松友好。
伯利恒的物价,或者说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物价很便宜,只有以色列的一半或者1/3的样子,以色列货币谢克尔在这里是通用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需要采购的可以在这里搞定。
慢慢的步行穿过了伯利恒的一条主要街道。两边是比较平和的市井气氛。这里是阿拉伯人或者说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地,还可以说是巴勒斯坦的实际首都。但由于以色列的封锁政策,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历史上这里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喜欢巴勒斯坦的花草树木,就跟他们的民族一样
期待着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焕发生机的巴勒斯坦
期盼着一个和平温馨的中东
下午,我们先参观了旅游品商店,然后沿盘山公路上去,参观最古老的圣诞教堂,也叫马厩教堂,是耶稣诞生的地方。
对于基督教来说,这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
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
马槽成了基督的摇篮。现在圣诞教堂外,就是著名的马槽广场。据说基督降生当夜,伯利恒郊野一群牧羊人正放牧,忽有一队天使显现,让他们去伯利恒看马槽基督。牧羊人急忙进城找到马利亚和约瑟,也看见马槽婴孩。于是天使的话传开了。
圣诞教堂的门洞很小,我们弯着腰鞠身从1.5米左右的石门进去后,在昏暗的光线下看到很多虔诚的信众排队,问导游后才知道是排队到下面的马厩瞻仰。
圣诞教堂
圣诞教堂建在耶稣出生的马槽所在的伯利恒之星洞遗址上,使用权归属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基督教派。
教堂始建于4世纪,529年毁于撒马利亚人起义。1000多年间,重建后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满目疮痍。后来教堂四周又建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规模逐步扩大。
伯利恒还有一些基督教圣地,如耶稣到埃及避难前住过的乳洞、圣凯瑟琳教堂、十字军庭院、无辜婴儿墓穴和首先拥抱耶稣的牧羊人的田野等。
乳洞教堂,据说是耶稣母亲避难的地方,并在这里哺乳耶稣
圣经故事:耶稣降生之时,几个东方来的博士,到耶路撒冷见大希律王,问:“降生的救世主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朝拜他。”希律王听了不安,就召祭司长和民间文士来问。回答,在伯利恒。希律暗召博士,细问那星显现时间,差他们往伯利恒去,并回来复命。博士们往伯利恒去,在东方所看见的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到婴孩所在停下。博士见到婴孩,即俯伏跪拜,并从宝盒拿出黄金、乳香、没药献给孩子。博士未见希律从别路离开。神又托梦,约瑟连夜携母子逃埃及。希律大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两岁以下男孩都杀尽。大希律死,约瑟一家才回到故乡拿撒勒。
进到圣诞教堂后,发现游客还真不少。参观耶稣诞生的马槽要排好长的队。
随着一阿拉伯基督徒花20美金进去看看这个已是圣坛的马槽,帐幕低垂,银灯高悬,众人俯伏的崇拜场面总觉得和我心目中的朴素基督大相径庭。
伯利恒之星,这下面就是耶稣降生的马槽。圣诞前后是游人最多的时节,每人只有2秒钟。
伯利恒之星洞在圣诞教堂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耶稣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泥马槽被银马槽替代,银马槽又换成一大理石圣坛,镶嵌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圣坛上空悬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
从巴勒斯坦返回时就要检查了,而且还是比较严格的,看见前面的车从驾驶室到车尾箱都要打开检查,导游跟我们说,检查时要笑着打招呼。当士兵上来我们车上时,我们都笑着用中文说“你好!”,那些大兵看到我们是中国人,没要检查就下车了,可见以色列对中国还是友好的,以巴间关系还是紧张的。
夕阳西下时的耶路撒冷
夕阳西下时的耶路撒冷
夕阳西下时的耶路撒冷
回到耶路撒冷夜幕已经降临,夜色让这个城市充满了许多迷情。隐约的、淳厚的、深悄的、浓烈的,让我的心情次第生出种种遐想来,甚至有些如梦如幻。
车窗外被一片炫目的华灯魅影所笼罩,在五颜六色景观灯的照耀下,那把象征开启和平之门的大钥匙映画出耶路撒冷风格迥异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