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风雨 —— 一个忽悠皇上的传说
坐动车7个小时到了郑州,即驱车去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为的是拜谒皇城相府。相府的主人是陈廷敬。陈廷敬何许人?说出来让人肃然起敬。陈廷敬原名陈敬,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陈氏以诗书、耕读传家,家风淳朴,家教甚严。陈廷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顺治十五年,陈廷敬科举中进士,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帝为阳城人陈敬改为陈廷敬。借皇帝金口玉言,再加上其为人、做官之道,为陈廷敬治政为官、学术研究、展示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这在清朝的汉人高官中是无与伦比的。他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
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经筵讲官,同时主持编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大清一统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见,山西不光出煤,还出人才。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
但是路上一直有个疑问,明清两代,皇城就是北京的紫禁城,何以北留镇也有一个,再就是宰相府也应该在京城才是,宰相退休回到故里严格意义上家乡的老屋不再是官邸。当然在老家扩建并装修了府邸,外人称之为相府尚可理解。但称皇城,弄的不好要杀头的!
于是导游讲了一个传说:陈廷敬在朝为官,很受康熙皇帝的敬重。陈廷敬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时,就提出要儿子带她去北京看看皇城。陈廷敬想,从老家到北京要翻山越岭走二千多里路,按当时交通条件,非常艰难,于是仿照北京皇城的模样修了一个小皇城,谁知陈廷敬修皇城的事被人密报了朝廷,康熙皇帝点起三千御林军,亲自出京,直奔山西阳城。陈廷敬就让工匠们连夜刷色,把一座城堡全变成了黄色。康熙皇上到了阳城,看到的只是一座黄色的小城堡,就规模大小来说,不足北京城的万分之一,陈廷敬忙带全家人跪礼相迎。康熙皇帝问明了修城的情由,被陈廷敬的孝母之心所感动。康熙皇帝曾两次到此,并下于榻此,大概可以叫皇城了。
天子恩宠——荒僻山村竟成巍峨皇城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好在如今康熙皇上会带着他的仪仗,每天上午9时以后准时驾临赐匾。在皇城,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
中道庄城门
皇上每天九点以后驾临,我们去的那天,依然仪仗威严,皇上临幸,陈廷敬率家人跪礼相迎,山呼万岁。康熙照例将那“午亭山村”匾额赐予。
诗书传家——造就几代达官贵爵
~皇城相府(the Royal Mansion of Prime Minister Chen)~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枕山临水,依山而筑,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分为内城和外城,四周城墙雄伟,雉堞林立,错落有致。内城建于明代,外城建于清代,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
按照内城风格,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既可登高远眺,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恩世德”,下为“中道庄”。中道庄含意: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外城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
大牌坊,通体石雕而成,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楼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陈氏家族中,最显赫的当属陈廷敬,陈家书香门第,家学渊博,他从小受到熏陶,自幼聪颖过人,3岁起诵诗词,6岁入私塾,清顺治8年13岁时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顺治14年赴太原会试中举人。顺治15年,年仅20岁的陈廷敬殿试中二甲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授庶吉士,入“储养真材,以备任用”的庶常馆学习满、汉课程。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
左右分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赐。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
皇城村的建筑均为明清建筑,其牌坊、匾额保存完整,从上面的一些题词、诗句,可以看出陈廷敬的为人、为官之道,以及康熙皇帝对他的恩宠。
牌楼的护柱石由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组成。再往里进,为小牌坊,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仍是通体石雕,两柱一楼,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成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
层楼叠屋—— 见证一个家族的兴盛
[冢宰第]
外城的主体建筑是陈廷敬的私宅“冢宰第”,在陈廷敬拜相后又挂上了“大学士第”
冢宰第门楼高大,威严壮观,
在陈廷敬拜相入阁后又在外面的两柱间加上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冢宰第”的建筑装饰,开清代颖细繁密的先河。
陈廷敬的家族是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远在明末清初时生意就南跨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源茂盛富甲一方,且连续七代长盛不衰,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陈家富而求学,经商积累的财富为后代的读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御史府”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的宅院。陈昌言是陈廷敬入阁之前陈家官位最高的人,陈廷敬五世祖的堂兄弟陈天祐在明代嘉靖年中了进士,完成了陈家从务农到挖煤再到书香世家的转变。到了陈廷敬这一代,陈家已经辉煌了二百多年了,黄城村的内城“斗筑居”已经建成,陈廷敬就是在内城“世德院”中降临人世的。
巍巍广厦——俨然一派大城气象
从小姐花园的假山上了城墙,
西花园”、“西山院”、“紫云阡”诸多建筑物,既有北方建筑的豪气,又有江南建筑的园林氛围、文化气息,在这一建筑群内,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城墙以南又建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阁、飞鱼阁、转毂楼、八卦亭、祖师庙等。山顶还有文峰塔。
在内城的城门上方镶嵌着一块不大的石匾,上书“斗筑可居”4个大字,这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手书。内城形似斗状,是陈家为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扰而修建的。
文昌阁和春秋阁建筑在了城墙之上。
沿着外城城墙走到了内城城墙。内城建立在一个山坡之上,城墙随山势逐级上升,站在城墙之上,远眺河山楼,俯瞰着城墙里面的大小院落,城内外府院相连,125间“藏兵洞”层层叠起,“荣山公府”、“御史府”、“陈氏宗祠”、“世德院”、“树德居”
内城的中部是陈氏宗祠,那里面有陈氏家族的总谱。宗祠的南面的“世德院”是陈廷敬产生的地方。河山楼北面的“树德院”是皇城的早期建筑,是由三层楼的正房和两层楼的厢房和倒座房围成的四合院,
止园书院,也叫南书院,是陈家子弟学习的地方。世德院。带“酉山”匾额的门叫做八卦门,远处城墙上的城楼叫做堞楼。
宛若城堡——铁打基业固若金汤
[屯兵洞]
来到内城墙上,登高远眺,内城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三间七层、高百尺的河山楼和屯兵洞等建筑。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
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河山楼颇为显赫,成为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物。是陈氏家族为了抵御侵扰而建造的防御性建筑。
楼分7层,有墙内梯道和层间木梯相通,雄浑坚固,可容千人避难于其中。底层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备有石碾、石磨、灶具等生活设施,并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测。自崇祯五年建起河山楼后,果然遇到乱兵围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陈氏家族避难于楼内,在一个月内抵御了乱兵的侵犯,使千余人的生命受到保护。陈氏家族凭借坚固的河山楼顽强抗击了数次流寇的袭击,
站在内城高处可以看出,内城与外城相连,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内城的建筑多是坐东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晋东南民居特色,外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筑风格,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
纵观皇城相府,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内城,内城套外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楼、堞楼、角楼互相关照,垛口星罗其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深宅巨府的价值——历史积淀,文化传承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个朝臣宰辅的故地,能遗存这样多的皇帝御笔,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
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陈廷敬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精选了30多人的编纂班子,日以继夜,呕心沥血,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并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
历史上的陈廷敬不但廉洁奉公,品德高尚,而且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曾任《明史》、《鉴古辑览》、《佩文韵府》、《平定三逆方略》、《康熙字典》,《大清一统志》等大型重要典籍的总阅官,参加过《清世祖实录》的纂修;当过《清太宗实录》的副总裁。著述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午亭归去集》、《尊文阁集》、《午亭三人》、《述古训》、《孝经刊误述释》等。《午亭文编》是他的主要著作。书中大量记载了他为官上言的文稿,是研究清康熙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陈廷敬擅长诗作,一生写了很多诗,他的诗多以咏物、怀古、寄情为主。
作为朝廷重臣,他与同僚能和睦共事,勤于政事,举贤任能,受他推荐的王士祯、汪婉等名士,都成为廉洁奉公的好官。陈廷敬与康熙皇帝这一长一少、一师一徒、一汉一满、一臣一君各显才华,以辅佐重臣和旷世明君而载入中华民族史册。这在清朝是罕见的,
就在字典初具规模时,陈廷敬于公元1712年4月逝于任上。陈死后,康熙皇帝给其极高的荣誉,用现在的话说,名份、葬礼规格、丧葬费等等,都是史无前例的。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满汉之间、师徒之间,还是从君臣之间,都是一段佳话。
著名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为我们展现了三百多年前清朝云谲波诡的官场风云,浓墨重彩描述和塑造了陈廷敬这个特定历史人物在官场中的人生,展现了他的高尚人格、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辅政的艰难历程等画面和细节。此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陈廷敬这个古代知识分子近乎完美的形象。王岐山在离任北京市长时,向同僚推荐《大清相国》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