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大哥 2015-11-21 22:21:01

渔民 渔嫂 渔家孩子

渔民 渔嫂 渔家孩子

以前渔民出海捕鱼称为向海“要饭”,因为风里来浪里去的,撒网、张网、起网、出料、分拣、冰冻,样样是体力活,特别辛苦。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随同学的姐夫外出体验渔民“抲秋”。在群岛环抱的海域还是风平浪静,但船驶过朱家尖外洋,海水变蓝转黑,浪一排接一排涌来,渔船忽上浪尖,忽下谷底,起伏不停。我扶着船弦也站立不住,直把吃下的早饭吐个精光,只看了两网,实在坚持不住,只好回船舱睡觉去了。“抲秋”是周期最短的渔事,早上起航,晚上拢洋。我前脚刚踏上陆地,说也奇怪,立马头不晕了,腿不软了。

渔民 渔嫂 渔家孩子

渔船拢洋,渔老大挑上几样海鲜捎回家。渔嫂做海鲜特简单,她把张牙舞爪的梭子蟹扔进锅里,用旺火猛烤;乌贼无须去墨、去内脏,也直接入锅烧烤,带鱼切成一截一截的,浇上雪菜汁,也直接上锅蒸。一不用油,二不用调味品,只需十分钟,热力四射、香味四溢的海鲜加上风鳗、醉鲞、虾干、螺浆等摆了满满一桌。男主人持酒杯居上座,孩子坐两旁,渔嫂把酒盏居下座,这是规矩。主人呷着烫热的黄酒,剥着蟹壳蟹脚,面对着含情若盼的妻子,看着吃得有滋有味的孩子,真爽。唉呀,活脱脱一幅人间享乐图!

舟山渔民粗犷、豪爽、耿直,若有事求他,最好请他到酒桌上,几杯黄酒下肚,耳根一热,渔家大哥把胸脯一拍:“就这么办了”,一切OK了。若是两人相争,不要跟渔家大哥死讲理。那怕他只占一理,也不会让理半步。所以渔村男人之间一语不合,就相互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血性汉子啊!

丈夫出海了,孩子上学了,街上没有几个男人,剩下这帮清闲得发慌的渔嫂。于是她们纠集在一起,上午、中午、晚上三场麻将。每场麻将打得飞快,十二圈太少,十六圈刚好,直杀得天昏地暗。如果麻将桌上有个男性,多半是吃公家饭的,那是稀有动物,桌面上眉来眼去,桌底下勾来搭去,“勾搭成奸”一词就这样产生了。可怜的渔家大哥,知道了也只有做绿毛乌龟、忍声吞气的份了。否则妻子一哭二闹三出走,你还想要这个家否?

渔家的孩子十有八九不愿读书,因为少有人管,野惯了。“三缺一,小孩替”是常有的事,耳濡目染加亲自操练,孩子也成了“麻坛高手”。哪家男孩子逃学了,多半能在牌桌或网吧找到。老师上门告状,家长多半把孩子揪来痛打一顿,什么事也解决不了。初中以后孩子要去外地读书,孩子一离开海岛,长大了基本不再回海岛了。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渔民转产了,渔船拆卸了,学校拆并了,房舍荒废了,“小岛迁大岛建”,所以现在小岛的人口逐渐减少,渔岛呈现颓败之势,更多的渔大哥渔大嫂和他们的孩子们混杂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差无几了。


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