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河源市辖五县一区一百个乡镇。其中连平县的九连镇位于九连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条件最差,是能让人产生“塞外”之感的边陲小镇。后来,机构改革撤村并镇,九连镇被撤并入内莞镇,从此之后便成了许多人脑海中或深或浅的记忆。
我在农业部门混饭吃,走过不少的山坑角落,唯独没有踏足九连,一直都想从内莞翻过那些山峰到背面去亲眼目睹九连的秀美容颜。但一直以来,都缺乏利用工作机会探访九连的机缘巧合,也没有鼓足专程前往的勇气,所以当初的想法也就只能成为放在心底多年的夙愿或遗憾。没到过九连,我就不敢说河源的每个乡镇我都到过了。
近两年,时不时的会从自媒体上看到网民上传的介绍九连街镇的视频或图文,更是把我想去探访九连的念头撩拨得蠢蠢欲动。我与九连没有什么特别的渊源,我没有到过那里,更没有在那里生活或工作过,也不认识那里的什么人。想去探访,纯粹是出于当初作为农业人要涉足全市每个乡镇的朴实想法。
今年的五一节调休,有5天的假期,娘家的兄弟姐妹们商量回来小聚几日。30号早上我和家人便驾车赶往连平,出发时查看高德地图,见高速公路多处拥堵,便先走国道205线计划到灯塔再上高速。国道205线虽然没堵,但北行车辆很多,行车速度大受影响。平常自驾到连平县城用时约一个小时,今天用了超过一个半小时,但总体来说还算是一路畅通的,比平时走慢点也纯属正常,毕竟这是3年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黄金周。
吃完午饭休息了一个多小时,起床后望着窗外有点猛烈的阳光,突然间产生了要去九连逛逛的冲动。妻子这两天的身体状况不佳,无法随我前往,一边告诉我这个季节路边的油桐花可能会盛开了,一边嘱咐我一个人在陌生的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开车务必小心慢行。
导航地图无法告诉我九连镇街的准确位置,只好暂时将目的地设到蕉坪村。到了内莞镇的街道时,我问了几个乡亲,他们都很详细地告诉了我开车应该怎么走。但是,我还是想象不到他们描述的道路具体的明确走向。于是只好按照导航的指引,在有村庄岔路口和疑虑的时候,见人就停车探头垂询当地的乡亲。终于在多次询问和多位乡亲的热心帮助下,我算是很顺利地离开了岔路口较多的村庄,进到了没有什么岔路口的盘山公路。
九连山脉重峦叠嶂,而且山高坡陡,从内莞进九连就必须翻山越岭,没有其他平路可走。离开内莞镇蓝州村之后,车子便开始在盘山公路上爬行,在到达目的地前几乎没有可以勉强称得上是笔直的路段,一路弯弯曲曲,即使茂盛的植被遮掩了路边悬崖的陡峭,偶尔一瞥也能让人感到一阵恐慌。山路弯曲陡峭也就算了,每隔几百米还来上一段山体滑坡,把两车道的路堵了一半。所以,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我几乎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用余光窥视沿途美景,或偶尔在路肩较宽的地方把车子停好,站在路边观望远山含黛的美景,想象“一览众山小”的宽宏豁达。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倾斜,边远山区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莞到九连的X183县道已经是全部铺上了柏油路,路面平整,车子虽然走不快但也平稳。让人有些遗憾的就是一年四季中,尤其是雨天时不时的会从路边的山坡上滑下一块或大或小的山体来,运气不好的话,有可能迫使道路中断通行。公路两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树种很杂,植被的多样性很好。一路上尽管没见到妻子说的漫山遍野盛开的油桐花,但是望着车窗两边形状各异青翠欲滴的树木藤蔓,心里依然是豁然开朗、惊叹不已。
行驶在绿色树林包围的羊肠公路中,我想起了去年自驾川西甘孜的情景。我不能拿这段路来与国道318相提并论,但把这段路的蜿蜒曲折、坡上落石、坡下悬崖以及美丽风景比喻成国道318的缩小版,把它称作“连平318”或“九连318”,我想应该不算过分,其弯多且急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比国道318的大。
车辆行驶到龙归洞桥时,出现了较大的分岔路口。我下车认真地看了路牌,还是弄不清怎么走。这里是一个山间稍为平坦一点的开阔地,龙归洞河流水潺潺,公路与河道之间有一片平地,建了几座房子和一个用铁皮瓦搭起来的木材加工厂。过了龙归洞桥就是公路两旁各几间房子形成的小街道,只有一两间开着门。我把车子停在木材加工厂的边上,边拍照边走向停在桥头司机东张西望的那辆轿车。一问,此地离九连街镇仍有八九公里的路程,要驶过龙归洞桥爬一个山坳再下到坡谷就到九连街镇了。
九连的镇街建在两个山坑、两条溪河形成“丫”字型的山嘴上,依山傍水,错落无致但也不乏杂乱无章带来随性而为的美感。我去过很多镇街,只是没见过象九连那样把镇街建在那么狭窄的山旮旯里头的。我始初有些无法理解当初怎么会把镇政府建在这里,但当我在镇街转了一圈之后,似乎找到了当初选择在此建镇的理由。当初设镇时他们就已考虑到,反正将来都要人走镇迁的,旧物改造利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
我把车子停在入镇街第一个建筑物即简易小店门前的用鹅卵石填就的平地上,顺着旁边的水泥路自上而下闲逛。沿途几十米看到了几栋陈旧但还算完好的二层连在一起的小楼。从外墙或楼顶保留的宣传标语来看,我猜测分别应该是原来国土所、计生站、水利所、邮政所等镇府所属七站八所的办公场所。虽然这些场所还很完好,但人去楼空多年的陈旧感也能让人慨叹世间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荒凉和悲怆。
在邮政所正对面是低一个平台建起的二层规模较大的办公场所,背对着邮政所,墙上贴着一张标示牌明确地告诉游人,这栋楼是原来九连镇委及镇政府的办公大楼。大楼外观很漂亮,看上去似乎还很新,只是透过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己经弃置多年,这无疑是政府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邮政所的左侧有一条仅供一人上下陡坡的石台阶,往前下坡可以通到九连镇街的唯一一条街道。石台阶穿行在废弃房屋的屋檐下或残垣断壁中间,走在其上还得小心翼翼,担心一不留神便可一个踉跄直接滑落到底下的溪水中。陡坡上依山势建有密密麻麻的房子,多数早已人去楼空。有些泥砖土瓦的房屋已经成了危房,有些估计原来是镇政府及下属单位的职工宿舍,门窗早已破败不堪挂满了野生的藤蔓和蜘蛛网。但从我看到的情形,也可以想象出此地镇级建制正常运作时的热闹场面。
走到九连镇街桥头,我才发现,我刚才走的是“旁门左道”,是“野路子”。其实进九连镇街的正常走法,是在我停车的地方左拐顺路而下,绕一个大圆圈再右拐过桥即到。九连镇街其实就是一段不足二百米因弯曲而无法一眼望尽的小胡同,街道狭窄弯曲而且头低尾高,一边紧挨着河道,另一边背靠着山坡,山坡上建满了房子,房子和街道之间有狭窄的巷道相连。街道狭窄的程度完全无法适应现在的群众生活状态,街道建设之初根本没有考虑汽车的通行需求。街道由头到尾缓缓上坡,到了街尾与之相连的是一条宽一米左右的人行便道,整条街道宽度容不下两车并行,而且越进越窄是个死胡同连汽车掉头的空地都没有。因为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五一黄金周”,所以有不少外地工作生活的乡亲回乡过节,大家都把车子停在进街桥头的路旁。
九连镇街建设、翻修、重建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街道两边建筑物的风格有着不同的差异。但比较相似的是绝大多数房子都已人去楼空。一条街开门营业的商铺只有两三间,其余的全部关门大吉。这段时间回乡的人员较多,相对还有点人气,但我在九连镇街瞎逛的一个多小时里,见到的人也就十来个,可见要在平时,可能连人影也见不着。当然,从街道两边的景象看来,一年四季人去楼空的情况占据多数时光,房子的主人虽举家外出谋生,但始终没有忘记这里才是自己的根和灵魂的归宿。所以,他们依然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比如春节、中秋、清明,相约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抱团取暖,共温亲情。
一直以来,我都很怀念在农村成长的情形,尽管缺衣少食,但亲朋聚在一起的烟火气,给了我们足够抵御风寒的温暖。我们在外面无论受了多大的委屈、侮辱和伤害,只要一想到我们还有家可回,心里就会感到乍寒还暖。连平的民风淳朴,我很享受在特殊的日子里在娘家与亲朋相聚的时光。大家平时忙于生计疏于交流,每年难得的几次相聚便显得弥足珍贵。不必山珍海味,不必浓茶烈酒,大家围坐在一起积聚的温情亲情便能让人心潮澎湃热情奔放。我经常拿自己与下一代人相比,虽然我们这一代穷点苦点累点,但我们一直都有家的感觉,一直都有回家的热切期待。这点感受可能我们的下一代的大多数人不一定会有,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要比下一代幸福。
现在进入九连镇街的桥是后来建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原来的石拱桥已被拆除,在河流的左岸还保留了一截没被完全拆除的石拱桥残垣,似乎在向滔滔不绝的河水诉说着山旮旯的风云变幻和人事苍桑。公路桥下的河水很清澈且显得有些湍急,桥头立了个河道界碑,标明此河是忠信河。九连位于忠信河上游,此河流经忠信后汇入船塘河流入万绿湖。
在九连镇街的小巷中穿行,竟无意中走到了粤赣边支队电台、《粤赣报》报社遗址。那只是一个用混凝土砌起来的石碑,石碑上面镌刻着那段短暂但却意义非凡的历史。从碑文中我才得知此地小地名是担杆滩。
依山而建的九连镇街早已远离了昔日的繁华和喧闹,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得更加的破败不堪。现在依然有人留守,也只不过是生于斯长于斯如今年迈不愿外出或无力外出的那么几个人出于意愿或无奈的悲苦坚持。另外,离此地不远的叫锯板坑的地方有一个尚未关闭但也三天打渔四天晒网的矿厂,时不时的有货车和矿工在此经过,偶尔让日益衰败的此地还能听到车声人声。不然的话,此地真的离“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境地不远了。
在离开九连镇街回城的路上,我打开车窗尽情地感受大山深处吹来带着花香的山风,让沁人心脾的感觉弥漫全身。四周的风景美不胜收,时不时地吸引我找路肩较宽的地方停下车子拍照。站在山坡四下张望,眼前的景象竟然与站在雪域高原看到的景象颇为相似,重峦叠嶂扑面而来,只不过是皑皑白雪换成了油油绿树。驾着车子,吹着山风,望着美景,任由时光在恬静的感觉中悄然而去,心里软绵绵、美滋滋、甜蜜蜜的,仿佛未来的美景就在眼前的拐角处等候着。